每天,都可以是遇到古典音樂的一天。

並不是專業音樂家才是接觸的到古典音樂的人,古典音樂也不只依靠’懂得人’而傳承了幾百年,甚至遠從歐洲到了台灣。我認為古典音樂是一個選擇,像是今天要吃什麼一樣。很簡單,卻很容易讓人想太多。

波士頓離台中的距離 : 12514公里。 

從家裡出發到紐約需要四個小時,排隊脫鞋過安檢的時間是一個小時,帶著睡意坐在登機口時已經在機場待了兩個半小時。 坐上飛機後,在乾燥的空氣中或坐或躺十五個小時。看完了幾部電影,被幾位不同的孩子哭聲吵醒, 降落桃園時台灣的太陽剛剛升起。拿到行李,看了眼手機,時區就這樣搶走了我十三個小時。 走進大廳跟媽媽擁抱時,這趟回家的旅程已經過了二十二個小時。 

半小時後我們一起坐上高鐵,喝著道地台灣奶茶很快的四十分鐘就到了台中。心裡擔心琴盒裡還在沈睡的它會有多麼討厭濕氣,好不容易把一箱箱行李搬上車,終於到家時,剛好二十四個小時。起飛時我上傳的照片, 卻早在二十三個小時又五十九分鐘前,飛越了整個星球,出現在每位好友的社群牆上。 

可能是因為在這麼快速的年代,想練好一首曲子卻還是要好幾個小時甚至一輩子,讓我身為二十世紀的世界村居民,還常常老土的讚嘆著這高效率的生活快板節奏。 也許是執著,又或許是固執,古典音樂家埋頭追隨著自己的藝術時,世界變了。 現在每一個努力的結果,每一段感情,每一門專業,都被期待著能在一鍵之後便快速完成。其實出發到哪裡的距離都沒有減少,只是時間變少了,我那走了一天的旅程在這地圖上也就十五公分。

「 沒時間學」  「 練琴太費時間」  「 古典音樂會的時間都好長」

 「古典音樂離我太遙遠了」 他一邊說,手裡一邊給好友從世界另外一頭傳來的照片按讚。其實這些都沒什麼,因為我也在留言。但是抬頭後,我希望他想起我們的幸運,古典音樂早已不像過往那般遙遠。

 

 

台中市有三個音樂廳,其中歌劇院座落在週末人潮最多的商圈旁 ; 

商圈影城裡裡的賣座電影配樂都是基於古典音樂 ; 

影城樓下的唱片行,有一小區的古典音樂,一旁的書店也有藝術書籍區 ; 

開過百貨公司門口的垃圾車放著給愛麗絲,蓋過了一位小提琴家在街頭演奏的聲音 ; 

沒看見的人低著頭快速走過。滑開手機,打開了youtube戴上耳機,隨手點了一首歌, 心想又是沒有遇到古典音樂的一天 

嗎?

20170101-0124.jpg

並不是專業音樂家才是接觸的到古典音樂的人,古典音樂也不只依靠’懂得人’而傳承了幾百年,甚至遠從歐洲到了台灣。我認為古典音樂是一個選擇,像是今天要吃什麼一樣。很簡單,卻很容易讓人想太多。

從草悟廣場到歌劇院只要四公里,他走到了門口,拿起一張音樂會傳單。上面印了很多沒聽過的演出者和作曲家,抱著試試看的勇氣,買了張當晚的音樂會門票,想著既然都買票了,去買本書吧乾脆,讀一讀到底為什麼有人那麼熱愛古典音樂,甚至可以為了學音樂離鄉背井... 從歌劇院到誠品書店走了五百公尺, 挑了一本上面印著‘入門’且附贈了CD的書,一邊吃鼎泰豐一邊讀了起來。 喔!原來古典音樂家們都還挺有趣的嘛。他走向公車站時滑開了手機,打開了youtube戴上耳機,找到了一首聽說很有名的曲子,回家的路頓時充滿了從沒聽過的旋律。穿上了平時都沒機會穿的正式衣服,換了另一首聽起來很熱血的交響曲錄音,興奮的又出發回到歌劇院。

後台的更衣室裡,獨奏家很緊張。準備了幾個月音樂會,花了更多個月才練好的曲子,深怕自己會對不起這麼多年的努力。穿上了禮服,手卻還在抖著。 

我會不會忘譜?

會不會拉錯很多音,尤其是那個高音!

觀眾會不會睡著?

要是我演砸了會不會認為浪費了他們的時間? 

觀眾會不會就討厭了古典音樂?或只是看不起我? 

觀眾聽得懂嗎?

 

坐進觀眾席時,緊張的把手機靜音。開始讀剛剛拿到的節目本, 卻發現裡頭有更多不認識的人。

誰是William Walton啊?

中提琴協奏曲?什麼是協奏曲?

為什麼中提琴家要演奏大提琴無伴奏組曲?

中提琴跟小提琴有什麼差別嗎?

樂章中間不可以拍手?樂章是什麼?

我聽得懂嗎?

 

七點二十八分,很快地燈暗了,觀眾收起了努力讀完的節目本,獨奏家深呼吸一口氣後走了上台。

鼓起勇氣吧!他們大聲地對自己說。無論如何,享受吧! 

掌聲響起,他們的距離從無可量計的陌生變為相識。一起迎接那第一個音,和他們共有的那兩個小時。

 

今天結束了, 

而今天, 

是遇到了古典音樂的一天。 

 

每天,都可以是遇到古典音樂的一天。